亚洲国产区美女_无码午夜片资源在线播放_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_老少交欧美另类

貴州家譜酒業(yè)有限公司

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> 百家姓 百家姓
發(fā)布時間:2016.11.25 新聞來源: 瀏覽次數(shù):

汪姓: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,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。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(nèi)發(fā)展成了一大望族。東漢末年,汪文和遷居新安(今安徽歙縣),發(fā)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,唐代汪華封越國公。世居今安徽歙縣,家族甚旺。宋代以后,汪姓迅速繁衍起來,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。

起源

汪氏圖騰

源流一

源于姜姓,出自夏王朝時期古諸侯汪罔之后裔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汪罔,古國名,被后世訛為汪芒國,國君防風(fēng)氏。據(jù)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及《國語·魯語下》等記載:夏、商王朝時期有一古汪罔國,為神農(nóng)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諸侯國,國君名防風(fēng)氏。后來防風(fēng)氏被大禹所殺,國人遷居湖州的深山里,稱汪罔氏。汪罔國后為楚國滅之,國人避之于安徽歙縣,改稱汪氏。防風(fēng)氏,是遠(yuǎn)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風(fēng)國的創(chuàng)始人,又名汪罔氏,是天下汪姓的始祖。據(jù)典籍《廣韻·唐》中記載:“汪,姓。汪罔氏之胤!卑吹浼墩f文解字》中的注釋:“胤,子孫相承續(xù)也!痹诘浼秶Z·魯語》中記載:“客曰:‘防風(fēng)氏何守也?’仲尼曰:‘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,禺之山者也,為漆姓,在虞、夏、商為汪芒氏,于周為長狄,今為大人!边@在史籍《左氏春秋傳》中也記載:宋武公子司空之世,長狄伐宋國,班在宋地長邱打敗長狄,俘獲長翟緣斯。魯桓公姬允(姬軌)十六年(公元前696年)長狄伐齊國,王子成父俘斬長翟僑如和其弟榮如,將榮如斬首,并將其頭埋在周之北門即濟北谷城。衛(wèi)國人又捕獲其季弟簡如。魯文公姬興十一年(公元前616年),長狄由侵齊伐魯,魯國在東郡濮陽的成地戰(zhàn)敗長狄,富父終甥殺長翟僑如,埋其首于魯子駒之門,至魯宣公姬餒十五年(公元前594年)榮如死時已有一百零三年,而其兄焚如尚存,至焚如長翟氏為長狄氏,此后長狄敗亡,并無子孫存活于魯國?鬃诱f:“在周為長翟,今為大人。”可見,防風(fēng)氏、汪芒氏、汪罔氏之名,經(jīng)多次更改,至孔子時已無“汪芒氏”,只有汪氏。

防風(fēng)神話的被發(fā)現(xiàn),是中國新石器時期四大神話之一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,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
源流二

源于突厥族,出自唐朝時期 西突厥 汪古部,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。汪古部,為唐朝時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個部落,在唐朝滅西突厥后,該部大部分歸附唐王朝,以部名文化上漢化改姓氏,稱汪氏。 汪古部(onggud)或譯作雍古、王孤、翁古、 甕古、旺古、汪骨、汪古惕等,汪古族部為北朝、唐代等時期蒙古高原及以北以西的大部族,為突厥、回鶻、沙陀 等中亞、北亞、西亞 部族組成,后來改漢字姓名 汪姓少部分北遷,進(jìn)入遼東地區(qū)生息繁衍。到了金國時期,遼東汪古部遺民融合于女真族,以故故落名稱為氏,稱汪古氏,金初在北邊守長城抵抗蒙古,為回鶻、沙陀等組成,后來或留或徙至南方,分為多支。 至明朝末期,汪古氏已經(jīng)多改稱為洪袞氏,亦稱洪果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:滿族洪袞氏,滿語拼音為Honggon Hala,漢義“槐”,世居薩哈爾察(今吉林敦化)、吉林烏拉(今吉林永吉)等地,成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 841年(唐會昌元年),回鶻為 東北亞的 黠戛斯 所破,其中一部分南走,定居于陰山地區(qū)。故其祖源與突厥和回鶻等有關(guān)。唐末,此部同中亞、西亞的突厥族沙陀部 李克用率領(lǐng)的沙陀部關(guān)系密切,可能與部分沙陀突厥人融合,他們自稱為"沙陀雁門節(jié)度"(即李克用)的后裔。后臣屬于遼。遼朝授其首領(lǐng)官號詳穩(wěn)(大部族官),駐在陰山北的黑水(今內(nèi)蒙古達(dá)茂旗艾不蓋河)地。遼亡后歸附金朝,為金朝諸部駐軍之一。汪古的基本成份由操突厥語的各部人組成,容貌和嫠面的習(xí)俗同蒙古人有明顯差別,故遼、金時稱他們?yōu)榘醉^靼。十二世紀(jì)末,凈州以北的邊墻建成,汪古部主攝叔、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兄弟相繼為金朝守邊,稱北平王!哆|史》、《金史》、《元史》以及《李朝實錄》等書中,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,多為多音節(jié)的姓,女真人進(jìn)入中原地區(qū)后,受到漢文化的影響,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,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改為漢”族汪姓的!独m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載:元時翁觀,即汪古,亦作黃摑、雍古部人以汪為氏。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。 清朝中葉以后,汪古氏、洪袞氏、洪果氏等,多改漢姓為汪氏、淮氏。

源流三
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汪芒國,取自姬姓魯國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,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譜中都能得到印證,后訛為夏、商時期的汪罔國名。汪芒國與汪罔國毫無瓜葛。周武王姬發(fā)滅殷商后,封叔叔周公旦于魯國。后因周武王早逝,即位的周成王姬誦年幼,才十二歲,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輔佐周成王護(hù)朝,他便派長子姬伯禽出任魯國國君。魯國傳十三代十五君至魯成公姬黑肱,生長子姬午后為魯襄公,而次子因出生時兩掌有紋,“左王右水”,因而取名為姬汪,是為公子汪,因名封爵為汪侯,食采穎川,世稱“穎川侯”。這在史籍《姓氏考略》、《姓氏尋源》及《汪氏緣起考》等中皆有記載。公子汪生子為公孫挺(姬挺),公孫挺生姬誦,姬誦(姬滿)被封于平陽(今山東鄒城平陽寺鎮(zhèn),非山西臨汾),汪氏家族的郡望“平陽”即緣于此。依周禮中“三代公孫以后,諸侯不得祖天子,百姓不得祖諸侯”的制度規(guī)定,因此從姬誦開始,以祖父之名別稱為汪氏,稱汪誦,后代世為汪氏。晉朝時期,淮安侯汪旭在其所撰的《上譜表》中稱:“祖居穎,初陳郡陽夏縣西鄉(xiāng)靖仁里,始祖為成公黑肱次子汪侯,食邑潁川!蓖粜袼傅摹睗}川“,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。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,歷史悠久,境內(nèi)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歷史。秦朝初期,秦始皇在該地置陽夏縣,故太康又有“陽夏”之稱。由于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,故而隋朝開皇七年(公元587年),隋文帝楊堅改稱其為太康縣,并一直沿襲到今天。陽夏縣,西漢時期屬淮陽郡,東漢時期屬陳郡,故曰“陳郡陽夏縣”。晉朝時期,太康之地志陳屬梁,并隸屬于潁川郡。

源流四

源于姬姓,出自翁氏所分,屬于長者賜姓為氏。

據(jù)史籍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六桂堂叢刊》等記載,宋朝初期,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,其六子皆中進(jìn)士,史稱“六桂聯(lián)芳”,六子分金分銀分家分氏各自立派,自力更生去發(fā)展。 其中,第六子原叫翁處休,被翁老賜姓為汪氏,遂成汪氏一族,世代相傳至今。翁姓避亂改姓是汪姓的又一源流。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,據(jù)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六桂堂叢刊》等記載,西周初年,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(今浙江 定?h東),其后以邑名“翁”為姓。唐德宗時期,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入福建 莆田,卜居莆陽興福里(今莆田市北高竹莊),為入莆始祖。傳入第五世,生下翁乾度。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(936年)官 拜郎中,娶妻陳氏,生六子,分姓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龔、汪六姓,其六子皆中進(jìn)士,史稱“六桂聯(lián)芳”。長子 處厚,字伯起,宋太祖建隆元年進(jìn)士,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;次子處恭,字伯虔,宋太宗雍熙二年進(jìn)士,官拜泉州法曹;三子處易,字伯簡,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 同榜進(jìn)士,官至劍南少尉;四子處樸,字伯惇,宋太祖開寶六年進(jìn)士,官都曹長判官;五子處廉,字伯約,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(jìn)士,官至大理司直、監(jiān)察御 史;六子處休,字伯容,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(jìn)士,官拜朝散郎,韶州通判。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(jìn)士,地位非常顯貴,歷史上有"六桂聯(lián)芳"之譽。

源流五

源于地名,出自古代汪水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汪,古河流名稱,亦稱潢水。在史籍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記載:“潢水一名汪水,與洈水合,至沛入泗!蓖羲,不是今遼寧省境內(nèi)的西拉木倫河,而是中原地區(qū)民間自古就俗稱的“小黃河”,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腦山,東流經(jīng)河南境內(nèi),最后匯入淮河。西拉木倫河在古代亦被稱為“潢水”,但沒有“汪水”之名。

在汪水流域的住民,很早就以河流名稱命氏,稱汪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
源流六

源于汪野國,出自秦、漢時期西北地區(qū)汪野國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在史籍《山海經(jīng)·海外西經(jīng)》中,記載有“汪野”地名。據(jù)學(xué)者汪松壽考證,古汪野國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祁連山脈的玉門、陽關(guān)一帶,“漢朝以前未通中國”,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,其境在秦、漢時期初成為大月氏、烏孫國和匈奴之地。

漢武帝劉徹漢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大將軍霍去病率漢軍西征,滅匈奴,始置玉門縣,隸屬于酒泉郡,西羌民族一時紛紛歸附大漢帝國,有以古國名漢化為姓氏者,稱汪氏,逐漸融合于漢族,世代相傳至今。

源流七

源于蒙古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記載:

⑴.蒙古族旺扎布氏,亦稱王扎普氏、旺扎布氏,世居科爾沁(今內(nèi)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Wangjabu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汪氏。

⑵.蒙古族旺扎爾氏,世居察哈爾(今河北張家口一帶,包括河北、內(nèi)蒙烏蘭察布盟、錫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區(qū)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Wangjar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即為汪氏。

⑶.蒙古族旺古爾沁氏,世居中衛(wèi)(今遼寧沈陽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Wanggurcin Hala。清朝中葉以所冠漢姓為汪氏、王氏等。

源流八

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、《吉林通志》記載:

⑴.滿族瓦勒佳氏,亦稱汪拉佳氏,滿語為Walgiya Hala,祖先原為漢族,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,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,世居長白山地區(qū),后多冠漢姓為汪氏。

⑵.滿族完顏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“通用三十姓”,金太祖完顏·阿骨打建國后,成為金國國姓,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。明朝時期稱為王甲部,以部為氏,滿語為Wanggiya Hala,世居完顏(今吉林通化)、訥圖(今俄羅斯境內(nèi)能圖河流域)、喀拉沁(今內(nèi)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、英額(今遼寧清原)、佛阿拉(今遼寧新賓永陵鎮(zhèn)二道村)、新京(今遼寧新賓永陵鎮(zhèn))等地,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所冠漢姓為汪氏、王氏、鄢氏、張氏、完氏、顏氏、趙氏、顧氏、瀛氏、魁氏等。此外,蒙古氏、錫伯族也有完顏氏,乃金人加入元籍者,同源同祖。

⑶.滿族汪佳氏,亦稱王佳氏,源出黑龍江女真虎爾哈部,滿語為Wanggiya Hala,祖先為漢族,東漢末年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,后逐漸演化為黑龍江女真,世居訥圖(今俄羅斯境內(nèi)能圖河流域)、王佳(今遼寧遼陽)等地,后多冠漢姓為汪氏、王氏。 其他少數(shù)民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

土族汪姓 :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,因功授指揮僉事。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,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,稱汪土司。由此,其后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,幾逋粜 :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。另外,在土家族、回族、錫伯族、東鄉(xiāng)族等少數(shù)民族中亦有文化上漢化后改漢字姓汪姓。

源流九

汪華:唐初歙州歙縣東鄉(xiāng)登源人(今屬安徽績溪縣汪村),少年時以勇俠聞名,隋末據(jù)有宣、杭、睦、婺饒五州,建號“吳王”。唐朝武德年間(公元618~625年)降唐,被授予歙州刺史,總管歙、宣、杭、睦、饒、婺六州軍事,封越國公(從一品、食邑三千戶),其族繁衍昌盛,人丁興旺,子孫分布于皖浙贛許多地方。到了宋代,尤其稱盛于黟(今安徽黟縣)、歙(今安徽歙縣)和江西婺源。宋朝的鄧世名說:“今黟、歙之人,十姓九汪,皆華后也”。

宋元之際,越國公汪華裔孫已播衍到福建和廣東潮州府程鄉(xiāng)縣境內(nèi)(今廣東大埔)。到了明朝時期,汪華裔孫汪惟良從大埔遷徙到揭陽縣九斗埔(今廣東揭西京溪園美德村),成為汪氏開基祖。五百多年來裔孫秉承越國家風(fēng),艱辛創(chuàng)業(yè),耕讀兼顧,人才輩出。后來的美德村人全姓汪,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,同時又是潮汕汪氏發(fā)源地,裔孫分播河婆、普寧云落及陸豐、五華等地。


遷徙

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在當(dāng)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,屬于大姓系列,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0.33%左右。

汪姓

歷史上汪姓的分布與遷徙

先秦時期,汪姓最初活動于浙江、河南、陜西、山西、山東地區(qū)。兩漢至唐朝,汪姓主要的活動地區(qū)在皖、贛、浙、蘇地區(qū),已經(jīng)發(fā)展為當(dāng)?shù)氐耐。唐朝以后,汪姓主要從安徽和江西向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貴州、四川、合肥、安慶、兩廣和福建地區(qū)擴散。汪姓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。清初汪姓始入臺灣。

宋朝時期,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皖、贛、浙、豫的汪姓聚集地。分布在安徽、江西,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?cè)丝诘?7%。其次分布于浙江、河南,這兩省又集中了13%的汪姓人口。

明朝時期,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,這三省大約占汪姓總?cè)丝诘?5.7%。其次分布于湖北、四川,這兩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%的汪姓人口。宋元明期間600余年,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遷移。全國仍保留以安徽為中心的皖、浙、贛汪姓人口聚集區(qū)。

當(dāng)代汪姓分布

當(dāng)代汪姓的人口已近430萬,列在全國第五十六位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34%。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萬增到456萬,增長了7倍多,汪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^形的態(tài)勢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、湖北兩省,大約占汪姓總?cè)丝诘?2%。其次分布于浙江、四川、江蘇、江西、云南、湖南,這六省又集中了29%的汪姓人口。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,約占汪姓總?cè)丝诘?0%。全國形成以安徽為中心沿長江向四周逐步遞減的汪姓分布特征。在600年期間,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(qū)別,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、華北的回遷十分強勁,尤其突出的是向西部四川的遷移。汪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:皖浙蘇滬、湖北大部、河南東南、湘贛閩北部、川渝、貴州大部、云南東部、廣西西端、陜西南端和西段、甘肅南部、黑龍江東部,汪姓占當(dāng)?shù)厝丝诘谋壤话阍?.39%以上,中心地區(qū)達(dá)到1.5%以上,上述地區(qū)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9.8%,居住了大約65%的汪姓人群。在湘贛閩南部、粵瓊臺、廣西大部、貴州東南、云南大部、青海東部、陜甘中部、寧夏、豫魯大部、遼吉、黑龍江大部、內(nèi)蒙古西部和東部、新疆西北,汪姓占當(dāng)?shù)厝丝诘谋壤话阍?.13%--0.39%之間,其覆蓋面積約占國上面積的40%,居住了大約31.2%的汪姓人群。

汪姓分布

遷入臺灣

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臺灣島,《臺灣通志·人民志》關(guān)于臺灣開發(fā)的一節(jié)中提到:南宋孝宗乾道七年(1171年)汪大猷知泉州時,所轄領(lǐng)地靠海,海中有“沙洲數(shù)萬畝,號平湖(今澎湖)”,經(jīng)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?xùn)|西,殺擄人口。為防止騷擾,起初,每年遇有南風(fēng)起時,汪大猷便派兵守衛(wèi)防備,但是反復(fù)如此兵士疲憊,耗費軍資,還是防不勝防。于是親自登島,造屋200間,派遣將領(lǐng)兵士分別駐守,夷人不敢再來侵犯。此事《宋史·汪大猷傳》中也有記載,汪大猷當(dāng)是汪姓入臺第一人。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,在其《島夷志略》一書中,對澎湖(臺灣)的地理環(huán)境、社會狀態(tài)作了詳細(xì)的記述。而汪姓定居臺灣在清代,始遷者多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、廣東人。臺北三垂鎮(zhèn)《汪氏族譜》稱其來自福建,“汪姓起家新安(即歙縣),后自歙縣徙婺源,自婺源徙休寧(今安徽休寧縣),而后入閩,居泉州之天馬山”。后由閩入臺。

康熙四十至五十年(1701—1711),汪仰瞻入墾竹北——堡苦令腳(今新竹市古賢里);

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,汪玉潤居臺灣府,是年中武舉;

雍正七年(1729年),泉州人汪東文開墾于翠竹北——堡舊港莊(今新竹市);

雍正七年(1729年),廣東人汪淇楚開墾于竹北二堡紅毛港(今新竹縣紅毛鄉(xiāng));

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,廣東人汪復(fù)隆開墾于今苗栗縣卓蘭鄉(xiāng);

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汪春源居今臺南市,時年中舉人。

經(jīng)過二三百年的繁衍,如今的汪姓已發(fā)展成為臺灣較大的姓氏之一,1954年臺灣文獻(xiàn)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(jìn)行了一次調(diào)查,在當(dāng)時臺灣的737種姓氏、828804、戶居民中,汪姓有1259戶,按戶數(shù)的多少排列,居第74位。在分縣統(tǒng)計資料中,汪姓人在臺北有205戶,新竹5l戶,苗栗8戶,臺中l(wèi)戶,南投79戶,彰化176戶,嘉義171戶,臺南76戶,屏東5戶,花蓮6戶。以城市統(tǒng)計臺北市104戶,基隆市160戶,陽明市38戶,臺中89戶,臺南80戶。其中以臺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。

遷入港澳

香港、澳門與內(nèi)地地緣鄰近,為內(nèi)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,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,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,籍貫上海,公司主要經(jīng)營、產(chǎn)銷各種微型發(fā)動機,是世界三大微型發(fā)動機制造商之一,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。香港太平協(xié)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(jīng)理汪世忠,祖籍廣東東莞,生于臺灣,與兄長汪世昌、汪世華共持有70%多的太平協(xié)和公司及美國協(xié)和集團股份。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(xié)和公司,經(jīng)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表元件貿(mào)易。后又到深圳設(shè)廠,其生產(chǎn)的天霸表、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。另外,還經(jīng)營零售百華、物業(yè)發(fā)展和電訊服務(wù),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,在北京、上海、沈陽、西安、寧波等地均設(shè)有商場,估計資產(chǎn)約3億美元。

徒居海外

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,政治腐敗,內(nèi)戰(zhàn)不斷,水旱頻仍,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,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(fā),資本主義市場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,福建、廣東等沿海地區(qū)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菲律賓等地謀生,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。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(dāng)?shù)卦铝烁,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,如泰國的汪東發(fā),祖籍廣東揭陽縣,為泰國兩儀糖業(yè)集團董事長。兩儀集團是泰國****的糖業(yè)集團之一,約占市場的15%—20%。除了糖業(yè)之外,兩儀集團還經(jīng)營金融業(yè)、房地產(chǎn)業(yè)、制造業(yè)及采礦業(yè)等,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(dá)10億美元。如今,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(jīng)遍及世界各地。


郡望堂號

郡望

平陽郡

吳興郡

新安郡

六桂郡

堂號

平陽堂:以望立堂。

六桂堂:以望立堂。

婺源堂:以望立堂。
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

吳興堂:以望立堂。

越國堂:唐朝汪華封越國公,以望立堂。

忠勤堂:明朝汪廣澤封為忠勤伯,以望立堂。


家譜文獻(xiàn)

族譜名稱 編者 編纂時間與方式 藏地
全國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譜五卷 汪尚琳編 明嘉靖十四年(公元1535年)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(xué)會
全國汪氏世紀(jì)四卷 汪鏤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(公元1850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、美國猶他州家譜學(xué)會
全國汪氏續(xù)修統(tǒng)宗譜 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(公元1561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
全國新安汪氏宗譜 汪鏤纂修 / 中國國家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 / / 安徽省博物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五卷 汪湘纂修 明隆慶三年(公元1569年) 北京師范大學(xué)圖書館、河北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一卷 汪鴻懦等纂修 明隆慶四年(公元1570年) 安徽省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二十八 汪云程修 明隆慶四年(公元1570年) 河北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新安汪氏遷派寶錄提綱七卷 汪國言纂 明萬歷元年(公元1573年) 安徽省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一百七十二卷 汪湘纂 明萬歷三年(公元1575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(今僅存第一五○卷)、北京師范大學(xué)圖書館、吉林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十六族近屬家譜十卷 汪道昆纂修 明萬歷二十年(公元1592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
全國汪氏重修統(tǒng)宗譜一百五十卷 汪士芳纂修 明崇楨八年(公元1635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(今僅存第七十五卷)、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、重慶市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 / 明朝 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 / 明朝 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
全國汪氏總譜淵源世系七卷 汪志英、汪志萋等纂修 明朝 中國國家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十卷 汪元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(公元1869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,今僅存第一冊)、北京師范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 / 清乾隆九年(公元1744年) 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 汪廷楨纂 清乾隆十年(公元1745年) 安徽省續(xù)溪縣文物管理局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八卷 汪禮纂 清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 浙江省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 汪凱南續(xù)修 清乾隆十六年(公元1751年) 吉林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十一卷 汪德祖、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(公元1756年) 安徽省博物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一卷 / 清乾隆二十一年(公元1756年) 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世守譜十卷 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2年) 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
全國汪氏通宗世譜二卷 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(公元1775年) 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汪氏通宗世譜一百四十卷 汪璣汪、嘉祺等編 清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1794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(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)、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、河北大學(xué)圖書館、安徽省圖書館。
全國穎川越蔭堂汪氏家譜六卷 汪承詵等修 清道光九年(公元1829年)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(xué)會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八卷 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(公元1870年) 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(xiāng)濛淤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十六卷 汪庾等修 清光緒五年(公元1879年) 中國國家圖書館、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十二卷 汪杏榮重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(公元1895年) 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榔濛淤郁
全國云岫柏峰汪氏宗譜六卷 汪自恒等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(xué)會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正胍一卷 / 清朝 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
全國穎川汪氏宗譜 汪應(yīng)蛟序 民國三年(公元1914年)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(xué)會
全國汪氏世守譜十卷 汪守勤、汪世棠等修 民國四年(公元1915年) 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
全國汪氏統(tǒng)宗譜十六卷 汪葆春重修 民國十五年(公元1926年) 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(xiāng)濛淤邨


字輩排行

全國各地汪氏家譜中的字輩(字派),第1至44代依次為“姬挺誦越嵩建考欣永陳良猛勝理嬰晃性進(jìn)達(dá)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廣平文(和)軫澈授演道(獻(xiàn))恭統(tǒng)元(爽)叔(舉)泰勛(明)僧華”,第45至57代從“建”起依次為“建處泰仁鳳文行言咸浚師道洤參邵延惟元紹敦隆和小”。第68代從“華”起,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等省基本為“華(世)德思金仲,景大勝延昌,伯世(79代)宗文彥,國朝顯祖光,恭忠全正義,學(xué)道永賢良,萬代遵先哲,開元本自芳,孝友傳家遠(yuǎn),詩書引澤長,貽謀誠可式,為善慶其詳,令緒承明訓(xùn),宏勛紀(jì)太常,聲名相繼美,仁厚益周詳(147代)”。其中從第79代“世”起,與貴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重慶、廣西、廣東、湖南、新疆、臺灣等省的字輩“連珩端福榮,應(yīng)維正先文,池洋浩澤深,廣汝興安寧,源流積德遠(yuǎn),江河運久長,忠孝家名勝,麒麟永繁昌,吉人作天相,建樹照升平,克儉培秀毓,蔚瑞顯茂清。尚傳周堯宇,普及煥。147代)”一一依次對應(yīng)。貴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重慶、廣西、廣東、湖南、新疆、臺灣等省從第148代“新”起,以后依次為“新,舉才超俊偉,禮義仁冠君,書懷全章錫,學(xué)儒定思勛,崇高揚史冊,耀武紹家聲”。

宗祠對聯(lián)

四言通用聯(lián)

龍驤世澤;童子春風(fēng):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汪文和,字國輔,建安年間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。后居新安,子孫成為當(dāng)?shù)赝濉O侣?lián)典指北宋朝時期的鄞縣人汪洙,字德溫,九歲時能賦詩,人稱“神童”。有當(dāng)?shù)毓賳T召見他時,他穿著短衫,官員問他:“神童的衣衫這么短?”他答道:“神童衫子短,袖大若春風(fēng)!彼卧觊g進(jìn)士,官至觀文殿大學(xué)士。后在西山筑室講學(xué),鄉(xiāng)人稱為“崇儒館”。

平陽世澤;越國家聲:全聯(lián)典指唐朝時期的汪華,封越國公。

龍驤世澤;越國家聲: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汪文和。下聯(lián)典指唐朝時期的汪華。

狀元甘雨;童子春風(fēng):上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汪應(yīng)辰,十八歲狀元及第,嘗禱雨得霖,謂之“狀元雨”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汪洙,九歲善賦詩,稱神童,上宮召見,問洙曰:“神童衫何短?”洙曰:“神童衫子短,袖大惹春風(fēng)!。

支分越國;家住蠙山:此聯(lián)為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(zhèn)汪氏門聯(lián)。如皋舊有雉水蠙山之稱。

五言通用聯(lián)

好古探周禮;嗜奇窮漢碑:此聯(lián)為清朝時期的學(xué)者、駢文家汪中自題聯(lián)。汪中,少孤家貪,從母學(xué)習(xí)。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貢,但不赴考,始鉆研學(xué)問,對經(jīng)學(xué)、方志學(xué)等均有著述。有《廣陵通典》、《容甫先生遺詩》等。

航海居先導(dǎo);醫(yī)方集大成:上聯(lián)典指元朝時期的航海家汪大淵,自幼好游。前后兩下東西洋,越數(shù)十國。就清中葉以前有記載的中國航海家而論,其游蹤之廣泛,汪氏當(dāng)居前列。有《島夷志略》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朝時期的醫(yī)學(xué)家汪昂,好集醫(yī)方,編著有《素靈類纂約注》、《醫(yī)方集解》、《本草備要》、《湯頭歌訣》等,集當(dāng)時醫(yī)方之大成,對普及醫(yī)學(xué)頗有貢獻(xiàn)。

夕陽諸嶺出;晴雪萬山分:此聯(lián)為唐朝時期的詩人汪萬于詩句聯(lián)。

七言通用聯(lián)

唐封越國三千戶;宋賜江南第一家:此聯(lián)為安徽省宿松縣汪家沖汪氏宗祠聯(lián)。上聯(lián)典指唐朝時期的歙州績溪人汪華,少年時以勇俠聞名,隋朝末年據(jù)有宣、杭、睦、饒、婺五州,建號“吳王”,唐武德年間降唐,被授予總管歙、宣、睦、饒、婺六州軍事,歙州刺史,封越國公。下聯(lián)典指南宋朝時期的信州玉山人汪應(yīng)辰,字圣錫,紹興年間狀元,官秘書省正字,因反對議和,主張加強戰(zhàn)備而忤逆秦檜,出京通判建州。秦檜死后,回朝任吏部侍郎、吏部尚書兼翰林學(xué)士并侍讀。為官剛直,遇事敢言,又因得罪權(quán)貴,以端明殿學(xué)士出知平江府。宋高宗曾賜他“江南第一家”匾額。河南東部,安徽北部的汪氏通用聯(lián)為:唐封越國家聲,宋賜司馬門第。

清朝三友流芳遠(yuǎn);吳門四汪享譽高:上聯(lián)典指清朝時期的天文歷算家汪萊,與焦循、李銳合稱“三友”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、書法家汪士宏,康熙進(jìn)士,與姜宸英齊名。與兩兄一弟合稱“吳門四汪”。

丹青不知老將至;寶貴何如詩所傳:此聯(lián)為清朝時期的詩畫家汪昉自題聯(lián)。

竹宜著雨松宜雪;花可參禪酒可仙:此聯(lián)為清朝時期的書畫家汪士慎自題聯(lián)。

不因果報勤修德;豈為功名始讀書:此聯(lián)為清朝時期的書畫家汪竹坪自題聯(lián)。

八言通用聯(lián)

在璞草堂,嘗留吟稿;雅安書屋,亦著詩篇:上聯(lián)典指清朝時期的仁和人汪新,字又新,號勺陂,乾隆年間進(jìn)士,嘉慶初年官至湖北巡撫。其繼室方芷齋,著有《在璞草堂集》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朝時期的歙縣才子汪荌,字雅安,能詩,著有《雅安書屋詩集》。

集著浮溪,大展詞林學(xué)問;名魁金榜,遍灑狀元甘霖:上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詩人汪藻,字彥章,饒州德興人(今江西德興)。幼穎異,入太學(xué)。宋徽宗崇寧五年(公元1106年)進(jìn)士,調(diào)婺州觀察推官。累遷著作佐郎。高宗朝,累官中書舍人,擢給事中,遷兵部待郎,拜翰林學(xué)士,詔令多出其手。宋高宗紹興元年(公元1131年)知湖州,宋紹興八年,以顯謨閣學(xué)士知徽州,徙宣州。后以事奪職,居永州。工于詩,受蘇軾影響,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,語言明快,格調(diào)清新。存詞四首,風(fēng)格近柳永。著有《浮溪集》六十卷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吏部尚書汪應(yīng)辰,十八歲中狀元。出知平江府等職。好賢樂善,精于義理,學(xué)者稱玉山先生。有《文定集》。

為政十年心,經(jīng)緯百方除太甚;臨岐一尊酒,綢繆萬語望重來:此聯(lián)為范肯堂贈汪星劍聯(lián)。

姓氏名望

行政界

  • 汪廣洋:字朝宗,漢族,江蘇高郵人,元末進(jìn)士。明初著名詩人。官至左丞相(明朝開國時)、右丞相、諫官、參政,明朝洪武時期官員。

  • 汪踦:哀公十一年齊國伐魯,汪踦挺身保衛(wèi)國家而戰(zhàn)死。

  • 汪華:(公元587~649年)號英發(fā),徽州績溪瀛州汪村績溪人(今安徽績溪),唐朝時期因功封越國公

  • 汪藻:公元1079~1154年),字彥章,饒州德興人(今江西德興),著名南宋文學(xué)家。

  • 汪伯彥:(公元1071~1141年),字廷俊;祁門城里人(今安徽祁門)。著名宋朝大臣、宰相。

  • 汪大燮:(公元1860~1929年),原名堯俞,字伯唐,一字伯棠;錢塘人(今浙江杭州)。著名清朝大臣。

  • 汪 洋:(公元1920~2001年),陜西橫山人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精衛(wèi):字兆銘,清末著名革命義士,曾有“引刀成一快,不負(fù)少年頭”的豪言壯語,民國日軍侵華時期,搖身一變而成為****的漢奸頭子,后死于日本。

  • 汪 易:(公元1916~1995年),原名王善德;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。

  • 汪乃貴:(公元1905~1991年),安徽金寨人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少川:(公元1915~2002年),安徽金寨人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東興: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江西弋陽人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共中央副主席、中顧委委員,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

  • 汪克明:(公元1906~1994年),湖北陽新人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洪清:(公元1911~1990年),湖北漢陽人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祖美:(公元1915~1993年),江西上高野市鄉(xiāng)人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家道:(公元1916~1992年),安徽霍丘人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振凱江西弋陽人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運祖:(公元1915~今),湖北黃安人(今湖北紅安)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。

  • 汪敬煦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。

  • 汪漢國:揭陽九斗埔人(今揭西美德村)。著名全國勞模。1951年在潮汕組織第一個農(nóng)業(yè)互助組,任組長。

  • 汪多志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。

  • 汪國禎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,臺灣省“國防部”督察部督考官。

  • 汪啟疆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,臺灣省三軍大學(xué)海軍指揮學(xué)院院長。

  • 汪興度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,臺灣省中山研究院副院長。

學(xué)術(shù)界

  • 汪曾祺(1920.3.5~1997.5.16):江蘇省高郵市人,中國當(dāng)代作家、散文家、戲劇家、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。

  • 汪倫:唐代有涇縣人,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,他熱情招侍,李白因賦《贈汪倫》。

  • 汪應(yīng)辰:(公元1118~1176年),初名洋,字圣錫;信州玉山人(今江西玉山)。著名宋朝大臣、詩人、散文家。

  • 汪元量:(公元1241~1317年后),字大有,號水云;宋末錢塘人(今浙江杭州),著名南宋詩人。

  • 汪 中:(公元1744~1794年),字容甫;江都人(今江蘇揚州)。著名清朝學(xué)者、駢文學(xué)家。

  • 汪文升:(生卒年待考),長洲人(今江蘇蘇州)。著名清朝詩人、書法家。

  • 汪士鐸:(公元1814~1889年),字梅村;江蘇江寧人(今江蘇南京)。著名清朝歷史地理學(xué)家。

  • 汪士慎:(公元1689~1759年),字近人,號巢林,別號溪東外史、晚春老人;揚州八怪之一。

  • 汪由敦:(公元1692~1758年),字師茗,號謹(jǐn)堂,晚又號松泉居士;著名清朝軍機大臣,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,也善于書法。

  • 汪中:哲學(xué)家、文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,早年因曾經(jīng)助書商販書,所以遍讀經(jīng)史百家和天文歷算,所作《哀鹽船文》被杭世駿所嘆賞,從此文名大顯。

  • 汪 碩:揭陽縣京溪園美德村人(今揭西)。著名國家《軍事理論》編輯。

航海界

  • 汪大淵:江西南昌人。著名元朝航海家。

藝術(shù)界

  • 汪延訥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明朝戲曲作家。

  • 汪應(yīng)辰: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。

醫(yī)學(xué)界

  • 汪 昂:(公元1615~1695年),字仞庵,安徽休寧西門人。著名清朝醫(yī)學(xué)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