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姓:為漢族姓氏,根據(jù)《姓氏考略》記載:“越王無疆之次子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,后有歐氏、歐陽氏、歐侯氏,望出平陽!庇纱丝梢姎W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,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。
追溯上去,歐陽姓還是黃帝的后裔。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,公元前2079年(距今4072年)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會稽。黃帝長于姬水,以水為姓。
歐陽姓的郡望為渤海,以海鳥為圖騰。 宋朝時,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29%,排在第六十九位,為百家大姓之一,位列宋版《百家姓》復(fù)姓的第4席,人口總數(shù)居復(fù)姓首位。當(dāng)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07%,排在********百四十九位。從宋朝至今1 000年中,歐陽姓人口增長率呈下降的態(tài)勢,這可能與歐陽復(fù)姓改單姓陽有關(guān)。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、廣東省廣州西部、湛江北部、河源、江西省彭澤縣(彭澤縣歐陽為歐陽“懿”后代,生七子,遂為彭澤縣歐陽氏七莊,有10000人以上。)、吉安、永豐、萬載,湖北省枝江、荊州、潛江,這三省大約占?xì)W陽姓總?cè)丝诘?0%。其次分布于河南、陜西、四川、湖北等。湖南為當(dāng)代歐陽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歐陽姓總?cè)丝诘?3%。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(qū),F(xiàn)在,廣東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廣州(從化),湛江(鴉翠)。江蘇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(司徒)、下坯歐甲(全州)。
歐陽是一個復(fù)姓。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,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!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分姓f,歐陽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,被封于會稽,這便是歷史上的越。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。無疆的兒子名蹄,被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(今浙江省吳興縣),為歐陽亭侯,于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,其后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。
唐太宗《歐陽氏譜序》:歐陽氏者,越王之裔,搖王之始也。
北宋歐陽修撰《歐陽氏譜圖序》
歐陽氏之先,本出于夏禹之苗裔。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會稽,使守禹祀。傳二十余世,至于允常,允常之子曰勾踐,是為越王。越王勾踐卒,子王鼠與立。自鼠與傳五世,至王無疆,為楚威王所滅,其諸族子,分散爭立。濱于江南海上,皆受封于楚。有封于歐陽亭者,為歐陽亭侯。歐陽亭,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。其后,子孫遂以為氏。漢高祖滅秦,得無疆之七世孫搖,復(fù)以為越王,使奉越后。
《歐陽氏族譜原委序》
嘗讀《史記·世家》按:歐陽氏,本顓頊之后,夏禹王之苗裔也。傳五世,至帝少康,封庶子無余于會稽,使守禹祀。歷夏、商、周,傳二十余世,至無疆,為楚威王所滅。無疆子蹄復(fù)受楚封。居烏程歐余山之陽,為歐陽侯,子孫遂以為氏,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。然其后,最顯而可考者,在漢則有東越王搖,在晉則有馮翊太守建,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,在梁則有征南大將軍、穆國公頠,在唐則有弘文館學(xué)士、銀青光祿大夫、開國公詢,刑部侍郎、金紫光祿大夫通,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(xué)士、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、文忠公修!駠辏1924)甲子歲姚星吾撰
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: 因封受姓曰歐陽,道德文章百世芳。上溯黃帝及大禹,禹第五世名少康。 庶子無余封會稽,二十余世至允常。常子勾踐封越霸,傳衍六世乃無疆。 伐楚楚伐族屬散,子蹄封歐余山陽。苗裔因之為姓氏,五世名搖漢封王。 涿郡太守分兩派,千乘渤海號洋洋。千乘八世為博士,至歙伏法子復(fù)殤。 惟有渤海流慶遠,曰舉跡純渡晉江。太守堅石名赫赫,外甥為著石崇亡。
先秦時,歐陽姓主要活動于浙江一帶。進入秦漢,歐陽姓北上江蘇、山東、河北,西挺江西,南部跨福建。到魏晉時期,歐陽姓已經(jīng)西抵陜西、四川,南達湖南。唐宋時,中原兩次大規(guī)模移民,歐陽姓大批進入湖南、福建、兩廣地區(qū)。
歐陽姓的郡望是渤海。歐陽姓以畫荻為堂號!爱嬢丁锰栮栃蕖W陽修從小死了父親,家里很窮,買不起紙筆。母親以地作紙,用荻當(dāng)筆,教子識字。后來官進翰林院侍讀,與宋祁等同修《新唐書》,又遷樞密副使、參知政事。荻,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與蘆葦相似,秋天開紫花。后人遂以“畫荻”懷念先人,以此為堂號。
四言
望出渤海;姓啟歐余:
全聯(lián)典指歐陽氏的源流和郡望。
石渠博士;渤海名流:
上聯(lián)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千乘人歐陽生,字和伯,西漢今文尚書學(xué)“歐陽學(xué)”的開創(chuàng)者。伏生的弟子,世代傳授尚書學(xué),到他的曾孫歐陽高,被立為博士,曾在石渠閣講論。一說,八代都是博士。下聯(lián)典指西晉朝時期的哲學(xué)家歐陽建,字堅石,渤海南皮人,有理思,具才華,在北州極有影響。歷官尚書郎、馮翊太守,被當(dāng)時人譽為“渤海赫赫,歐陽堅石”。著有《言盡意論》。后因讒言被趙王司馬倫所殺。
文章政事;獨步廬陵:
全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,廬陵人,中進士甲科,與韓琦同居相位,以文章冠天下,有《新五代史》、《毛詩本義》、《新唐書》等行世。
北州高士;西漢名儒:
上聯(lián)典指晉朝時期的歐陽建,才藻美瞻,擅名北州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。
經(jīng)傳八世;字法二王:
上聯(lián)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唐·歐陽詢,工書法,學(xué)二王(王羲之、王獻之),于平正中見險絕。
秘傳漢晉;律呂陰陽:
全聯(lián)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發(fā),歐陽修之子。師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,得古樂鐘律之說。自有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,旁及天文地理,無不悉究。
七言
繼固承遷五代史;書名刻石九成宮:
上聯(lián)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歐陽修,字永叔,號醉翁,晚年號六一居士。廬陵人(今江西永豐)。撰有《新五代史》等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下聯(lián)典指九成宮,唐朝時期宮殿名。在陜西麟游縣西。本隋仁壽宮。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,為避暑之所,以山有九重,改名九成。唐貞觀六年得泉,命魏征作銘,歐陽詢書刻石,稱《九成宮醴泉銘》。永徵二年改萬年宮。清乾隆二年復(fù)舊名。
鯉郡分支綿世澤;蚶江衍派振家聲:
臺灣省金門縣歐厝村歐陽氏宗祠聯(lián)。明嘉靖年間(公元1522~1566年),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歐陽氏五世裔歐陽文卿漂居金門,為金門歐陽氏開基祖。乾隆年間,祖籍泉州蚶江的歐陽氏族人在金門歐厝村營建“金門歐陽氏宗祠”,并鐫刻敬祖思源的這副對聯(lián)。
2015年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歐陽姓族譜27部,全國其他單位和美、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歐陽姓族譜45部。
宋朝時,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29%,排在第六十九位,為百家大姓之一。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,約占全國歐陽姓總?cè)丝诘?2%。全國歐陽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湖南、湖北三省,約占?xì)W陽總?cè)丝诘?3%。其次分布在廣西、甘肅、福建、廣東等。全國基本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的歐陽姓分布區(qū)。明朝時,歐陽姓約有不足16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7%,排在第101位。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,約占?xì)W陽姓總?cè)丝诘?0%。全國歐陽姓主要分布于江西、湖南,這二省歐陽姓大約占全國歐陽姓總?cè)丝诘?3%。其次分布于廣東、湖北、四川等。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,向兩廣流動的歐陽家族。
歐陽氏花廳
歐陽氏是在春秋時出現(xiàn)的,而區(qū)氏是在漢朝才出現(xiàn)的,因此,區(qū)氏族人謙稱是小區(qū),稱“歐陽”氏為大歐。部分陽姓來源于歐陽姓,而歐陽姓分出陽姓則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。
很多歐陽姓,由于歷史原因改姓為陽,主要原因如下:
1、最早為北宋末年,歐陽三分家,形成了歐、陽以及歐陽同宗姓氏并列的情況。
2、政府和社會對單姓的偏好,尤其是明朝的復(fù)姓簡化等,讓部分歐陽姓簡化為歐或陽。
其中北宋末年歐陽三分家所誕生歐姓以及陽姓都尊崇歐陽修為祖先,以安福令歐陽萬為始祖,同時從縱的方面上溯到夏禹。
歐陽修
歷史上重要的歐陽姓人物有:西漢博士歐陽生;東漢汝南太守歐陽歙;西晉哲學(xué)家歐陽山郡公、廣州刺史歐陽頒,左衛(wèi)將軍歐陽紇;唐朝書法家歐陽詢;五代后蜀翰林歐陽炯,尚書左丞、寧江軍節(jié)度使歐陽彬,博士歐陽詹;北宋文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歐陽楚翁;元朝修宋、遼、金三史總裁官歐陽玄;明朝右僉都御史歐陽重;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歐陽欽。
歐陽生:名容,字和伯。西漢千乘人,曾從伏生學(xué)今文《尚書》,為博士,授倪寬。他的后代也多出學(xué)者,其曾孫孫高、高孫地余均為博士,世代以研究《尚書》為特長,因此《尚書》世有歐陽氏學(xué)。
歐陽歙:字正思,樂安千乘(今山東省高青東北)人。東漢光武帝宰相。為人廉恭禮讓,以祖?zhèn)鳌胺袝比尾┦。王莽時任長社宰,后投更始劉玄任原武令。東漢建立后任河南尹,封波陽侯,后又遷升汝南太守。在汝南任官九年,教書育人,任用賢才,頗有政績。光武帝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拜相,任大司徒。
歐陽建:西晉哲學(xué)家,字堅石,渤海南皮(今河北省南皮)人。歷任尚書郎、馮翊(今陜西大荔)太守,甚得時譽,后來被趙王司馬倫所害。他曾提出“言盡意”的學(xué)說,認(rèn)為“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,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”,客觀世界是離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,但語言概念又是人們用以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。他說:“誠以理得于心,非言不暢,物定彼,非名不辨。”駁斥了當(dāng)時玄學(xué)家“言不盡意”的論點,即認(rèn)為語言概念無法表達事物真相的一種看法。著作有《言盡意論》,載于唐朝人纂集的《藝文類聚》卷十九。
歐陽詢:唐朝唐州臨湘人,入唐官至弘文館學(xué)士,善書法,初學(xué)王羲之,八體盡能。后又做過太子率更令,故世稱其書體為率更體。流傳的碑刻有《九成宮醴泉銘》等。參與編纂《藝文類聚》一百卷。
歐陽通:字通師,唐氏潭州臨湘(今湖南省長沙)人,歐陽詢之子。官蘭臺令,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,封渤海公,天授初轉(zhuǎn)司禮卿判納言事,二年為相,因反武承嗣為太子被害。。自幼喪父,母徐氏教其家雖貧,卻能遍購父書,繼父名,號“大小歐陽”。工于楷,盡得父法。晚年頗有矜重,以貍毛為筆,覆以兔毫,犀象骨做管。其傳世作品有《道因法師碑》、《泉男生基志》等。
歐陽詹:字行周(756-800),南安人。他天賦聰穎,博覽群書,文章詩賦名噪一時,受到泉州刺史薛播、席相及福建觀察使常袞的賞識和鼓勵,上長安參加科舉考試,沖破閩人不愿到外地應(yīng)試做官的習(xí)慣。貞元八年(792年),歐陽詹以優(yōu)異成績榮登進士第二名(榜眼),同榜有賈×、韓愈等名士,時稱“龍虎榜”。貞元十五年(799年),歐陽詹任國子監(jiān)(即皇家貴族子弟高等學(xué)校)四門助教。所以人們尊稱他為“歐陽四門先生”。歐陽詹雖英年早逝,但他才高學(xué)博,對福建文教事業(yè)有較深遠的影響!堕}政通考》云,“歐陽詹文起閩荒,為閩學(xué)鼻祖”。
歐陽修:字永叔,自號醉翁、六一居士。宋朝人。天圣八年中進士甲科,官至參知政事。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和,退至穎川。博學(xué)多采,以文章聞于世。纂有《毛詩譯本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集古錄》等,與宋祁合修《新唐書》。后人輯有《歐陽文忠集》。
歐陽玄:字原功(1283-1357),別號圭齋,元瀏陽人,歐陽萬公后裔。官翰林學(xué)士,國子祭酒(主管教育的長官),以文章著名。修《宋史》、《遼史》、《金史》,有《圭齋文集》十六卷!对贰酚袀鳌
歐陽海:桂陽縣兩路鄉(xiāng)(今歐陽海鄉(xiāng))人,家赤貧,7歲乞討,8歲隨父砍柴燒炭,分擔(dān)家庭生活重?fù)?dān)。1958年,歐陽海剛滿18歲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。參軍僅三個月就加入共青團,一年后升任班長,不久又入黨,曾三次榮立三等功,多次被評為“五好戰(zhàn)士”,他領(lǐng)導(dǎo)的班也被評為“四好班”。1963年11月17日,部隊進行野營訓(xùn)練,歐陽海班擔(dān)任收容任務(wù)。18日清晨,歐陽海班隨著炮連剛走進衡山某地的兩山夾谷間,遠方就傳來282次列車嗚嗚的汽笛聲,前面部隊按照行軍紀(jì)律,都閃到離鐵路4米遠的地方魚貫前進。歐陽海也連忙關(guān)照全班:“火車來了,注意安全!”同時,看了看前邊炮兵連的馬匹,也已靠到山邊前進?墒牵(dāng)龐然怪物般的火車頭呼嘯著沿新月形鐵道突然出現(xiàn)時,炮連最后一匹黑騾馬驚怒了。馭手勒不住野性大發(fā)的牲口,被它拖著直往軌道上奔去,當(dāng)奔至鐵道上時,這匹馱著炮架的騾馬驚惶地橫在鐵道上死也不動了?吹竭@一情況,火車司機緊急剎車,但由于巨大的慣性,列車仍風(fēng)馳電掣般前進了一段。四十米、三十米、二十米,眼看馬死車翻人亡的慘禍就要發(fā)生,在這千鈞一發(fā)之際,歐陽海不顧個人安危,以異乎尋常的敏捷,毫不猶豫地沖上鐵軌,使盡全力,把驚呆的烈馬猛往軌道外面推了出去。列車呼嘯而過,安然無恙,而歐陽海卻被卷入車底,左腿壓斷,身受重傷,倒在血泊中。經(jīng)多方搶救無效,壯烈犧牲,年僅23歲。
歐陽竟無:名漸(1871-1943),字鏡湖,號竟無,江西省宜黃人。近代著名佛學(xué)家思想家、教育家,人稱“宜黃大師”。歐陽竟無畢生窮究佛學(xué),初研瑜伽,中研般若,晚精法相唯識,實集佛學(xué)之大成。他在《竟無內(nèi)外學(xué)》巨著中提出的“結(jié)論后的研究”的方法和“佛教宗教非哲學(xué)”、“法相唯識非一”的思想,在當(dāng)時頗有影響。
歐陽繼修:本名陽翰笙(1902-1992年),原名歐陽本義,字繼修,曾用華漢等筆名。四川高縣人。黃埔軍校教官,黨支部書記。解放后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,全國文聯(lián)副主席。文革中與周揚、夏衍、田漢同時被打為文藝界“四條漢子”,被囚禁9年。1979年恢復(fù)文聯(lián)副主席,主持文聯(lián)日常工作。在文藝界與茅盾齊名,他與郭沫若一樣,都是四川籍文藝泰斗。寫有社會科學(xué)著作2部、中篇小說8部、短篇小說10余部、電影劇本17部、話劇8部、詩歌200余首,著作頗豐。
歐陽子倩:名立袁。湖南瀏陽人,演員、戲劇家。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學(xué)商科學(xué)習(xí),光緒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學(xué)文科學(xué)習(xí)。辛亥革命后回國參加新劇同志會、春柳劇社,倡導(dǎo)新劇運動。解放后任中央戲劇學(xué)院院長、中國文學(xué)藝術(shù)研究會副主席、中國戲劇家協(xié)會副主席及中國舞蹈工作者協(xié)會主席。是中國戲劇運動倡導(dǎo)者和話劇的開拓者之一。1962年逝世。著有回憶錄《自我演劇以來》、論文集《一得余抄》以及多個劇本。
貴公網(wǎng)安備 52010202000011號